目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,蚊虫滋生活跃,讨厌的蚊子不仅会把人咬得满身包,还会传播一些疾病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名字很拗口的疾病—基孔肯雅热。
一、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报道,近年来美洲、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。近些年我国周边的东南亚疫情持续活跃,我国南方城市有输入病例报道,并出现本地病例,成都市近年偶有输入性病例报道。
二、典型症状
1.高热
体温达39℃以上,发热会持续1~7天,部分病人会出现“双峰热”--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。常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2.皮疹
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~5天,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数天后消退,可伴脱屑。
3.关节疼痛
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,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,通常1-3周缓解,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。
特别注意!!!
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、脑炎、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。
三、传播途径
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相似,都是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,四川省有白纹伊蚊分布。白纹伊蚊在叮咬感染基孔肯雅热的人或动物后,病毒进入蚊虫体内繁殖,经过一段时间(2至10天)后,再叮咬健康人群造成传播。潜伏期一般为1~12天,多为3~7天,也就是说,被携带有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叮咬后,1~12天内发病。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,甚至终生带毒。白纹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,尤其活跃于日出前后1~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。
四、预防措施
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,主要为对症处理。目前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,控制传播媒介——伊蚊的密度,做好防蚊灭蚊措施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有效方法!
1.个人防蚊三法宝:
穿:在户外活动,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,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、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时间。
驱: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、避蚊酯的驱蚊液。
装: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蚊帐,必要时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。
2.关注流行区疫情:如果计划前往美洲、东南亚、非洲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,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,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,健康出行。
3.流行区归来后别大意:回国后应密接观察自身健康状况,自我健康监测12天,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,并告知旅行史,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。
一旦确诊基孔肯雅热,积极配合治疗,并做好防蚊隔离,避免传播给家人和朋友。
五、日常蚊虫治理措施
以环境治理为主,药物防制为辅。搞好环境卫生,清除蚊虫孳生地,必要时采取药物灭蚊。有效降低蚊虫密度,从而降低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感染风险。
清除蚊虫孳生地: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,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至关重要。
清:清理可能滋生蚊虫的积水,包括房屋前后、花园/阳台/天台、水池/水养植物、竹筒/树洞/轮胎、建筑工地和绿化带等无用积水。
翻:翻盆倒罐,各种闲置盆罐、饮料罐、食品盒、玻璃瓶等废弃容器,及时清除或倒扣放置,避免产生积水,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。
换:水栽植物的水、泡菜坛坛沿水等水体每4~5天更换一次,避免蚊虫繁殖。
养:不便清理的假山、喷泉等水体可采取放养鱼类的生物防治方法,避免蚊虫滋生。
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做好防蚊灭蚊。清理蚊虫滋生环境,做好防蚊灭蚊措施,人人都参与,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!
来源:双流疾控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