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地理中,“大气受热过程”是核心考点之一,主要涉及太阳辐射、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。理解这个过程对于解释天气现象、气候成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。
一、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
可概括为:太阳暖大地 → 大地暖大气 → 大气还大地
1. 太阳辐射是根本能量来源
特点: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(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)。
过程:
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,部分被大气吸收(主要被臭氧、水汽、二氧化碳吸收少量紫外和红外线)、反射(云层和较大尘埃)和散射(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)。
大部分太阳辐射(约50%)穿透大气到达地面,被地面吸收增温。
2.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
特点: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,向外释放长波辐射(红外线)。
过程:
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(CO?)和水汽(H?O)吸收(约75%-95%)。
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,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。
特点:大气增温后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,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。
过程:
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,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。
保温作用:像“被子”一样减少地面热量散失(温室效应原理)。
? 核心结论: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(而非太阳直接加热大气)。三、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分析

高考常结合实例考查原理应用:
1. 解释昼夜温差
晴天昼夜温差大:
白天:大气削弱作用弱 → 地面获热多 → 升温快。
夜晚:云少 → 大气逆辐射弱 → 保温作用差 → 地面降温快。
阴天昼夜温差小:
白天:云层反射强 → 地面获热少。
夜晚:云层增强大气逆辐射 → 保温作用强。
典型例题:
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?
→ 海拔高,空气稀薄;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,太阳辐射强;夜晚大气逆辐射弱,散热快。
2. 分析温室效应
原理:大气中 CO?、CH? 等温室气体增多 → 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 → 大气逆辐射增强 → 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→ 全球变暖。
燃烧秸秆释放烟雾 → 增加 CO? 和尘埃 → 增强大气逆辐射 → 减少地面热量散失。
(2)果园铺鹅卵石
增加昼夜温差(白天吸热快,夜晚散热快),利于糖分积累。
“太阳暖大地” ≠ “太阳暖大气”
太阳辐射主要加热地面,而非直接加热大气。
辐射类型混淆
太阳辐射:短波辐射(能量高)。
地面/大气辐射:长波辐射(能量低)。
削弱作用的本质
- 大气削弱作用指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时,因吸收、散射和反射作用导致地表总辐射显著减少的现象,又称大气衰减作用,其削弱效应在短波辐射中尤为明显。
- 大气削弱作用指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时,因吸收、散射和反射作用导致地表总辐射显著减少的现象,又称大气衰减作用,其削弱效应在短波辐射中尤为明显。
保温作用的本质
保温靠 大气逆辐射,而非大气直接储存热量。
问题:分析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。
答题思路:
白天:天气晴朗/空气稀薄 → 大气削弱作用弱 → 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 → 气温高。
夜晚:大气逆辐射弱 → 地面热量散失快 → 气温低。
综合:昼夜温差大。
总结: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关键是理解 “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” 和 “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”。结合示意图记忆能量传递链条,并熟练应用于分析温差、温室效应等实际问题,高考中便能游刃有余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